走进科学院,感受数学之美!-亚博安卓

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

温红彦

下雪了。春分已过,本不该下雪的。雪如杨花,纷飘于春天的早晨;又如挽幛,静落在大地的怀抱。几天来,陈景润去世的消息通过电波、通过报纸,传遍了全国。

人们为失去这位在数学上卓有成就的学者而哀痛,为失去这位以勤奋著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楷模而惋惜。多数人了解陈景润,是从读了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开始的。       

         

22日晚上,记者见到了刚刚出院、在亲友家养病的徐迟。徐老八十有二,额顶皆白,他伸出颤抖的手,把写就的《悼念陈景润》一文递给记者。文章是这样写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去世,这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个巨大损失。人们为他致哀,我也默默地悼念他。18年前我写他的一篇文章《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1978年元月号上发表。

紧接着上海《文汇报》和党中央的《人民日报》转载了。……他的事迹就为广大读者所知。此后我和他再没有往来了,但我知道他很好,很忙。我不敢干扰他,没有想到突然的消息传来,他已去世。我深深地悼念他,祝他的灵魂平安!”  

徐迟的哀痛是深沉而凝重的。他谈起当年采访陈景润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这几天,到陈景润居所悼念的人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鲜花已摆满灵堂,花丛中露出陈景润微微含笑的彩照。从福州赶来的陈景润的小妹陈景馨告诉记者,她这哥哥从小就爱读书,兄妹六人,只他最瘦弱也最用功。陈景馨说:“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邻家的孩子都亲切地叫他‘九哥’。因为不论问什么数学题,九哥都会,而且肯帮助每一个人。当年的孩子如今都老了,知道九哥去世,他们都哭了,我来时他们念起九哥的好处,让我在九哥的灵堂前一定谢谢他小时候对他们的帮助。”

当今水平的医学穷尽其能,也未挽留住这位数学家的生命。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林群最了解陈景润,他们同是福州人,又同在厦门大学读书,毕业后又先后来到中科院数学所工作。林群回忆说,当时他们同住一个单身宿舍,他每天夜间起床小解时,都会看到陈景润坐在门厅的地上,上身靠墙,在那里算着。如果哪天夜里看不到,一定是他住进了医院。“他吃的药可以用公斤计算,以至于到最后,任何药物对他都不起作用了。”中国科学报的《院士心迹》专栏介绍的第一个院士就是林群。在“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一栏中,林群说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写上了“陈景润”,“因为在我接触的人中,还没有看到一个比他更有毅力”。

  陈景润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他就是在对每个人都相同的时间常数下,做出了超出别人几倍的成就。用作家徐迟的话说,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冰山上的雪莲”、“抽象思维的牡丹”。

数学家王元和潘承洞最了解他的研究成果。潘承洞教授肯定地告诉记者:“30年来全世界数论专家没有一位超过他,因为他把毕生经历都用在数学研究上了。”陈景润一生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述四本,在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上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他思考问题比我们都深刻,当年华罗庚教授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把他从厦门大学调到数学所的。”王元教授说:“搞科学的人都比较刻苦,但他的刻苦程度不是常人能比的。他能证出‘1+2’,在于有一步关键性的证明,这一步全世界研究数论的人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步是美妙的一步,天才的一步,也是艰难至极的一步!”是啊,数学本身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精髓,它使得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数学家的研究本来就是在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中国的数学家们愿意这样说: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尽管这说法在数学概念上是蹩脚的。

21日午后去中关村采访,天公也在簌簌地落泪,落的是丝丝细雨。在换车去北京大学时,路过一位卖花女子的身旁,被花篮里一捧独具哀婉情调的淡紫色碎菊吸引住了。“买花吧”,我说买过了,刚从一位死者家中出来,又情不自禁地问她:“你知道陈景润吗?”“知道的,上小学时老师讲过,他是数学家。”她还告诉我她是安徽巢湖人,叫曹云霞,31岁。是啊,从追随他继续数论研究的博士,到一个乡下的卖花女子,谁不知道“陈景润”的名字呢?

在北京大学,采访了94级数学系的几位学生。来自湖南的罗武安同学曾获1994年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二等奖,他说:“我们即使学数学,也不可能对陈景润的数论研究都了解,但我们理解他奋发向上的精神,佩服他勇摘数学皇冠明珠的毅力。他为中国人争了光,我们学数学的人感激他。”

  作家徐迟对科学家的艰辛有更多的体会。他说:“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理解一个数学家更不容易。”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编审王焱也深有同感,王焱说:“徐迟的报告文学塑造了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使得科学家第一次在人民大众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他举了一个典故,说明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一种脱俗的境界:古希腊一位天文学家仰头看天,不小心掉在坑里,他的婢女讥笑道:地都没看好,还想看天?黑格尔对这一典故有个很好的诠释:虽然婢女不会掉在坑里,但也永远不会发现宇宙的奥秘。王焱说:“没有忘我的境界,就没有科学,也就没有陈景润的‘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建华博士是这样认为的:“陈景润的成就和人生道路警醒人们,现在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承认专业成就的社会,陈景润就是在常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领域,在自己对专业规范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而没有妄想,没有仅凭热情。”他认为,强调专业成就至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需要人们不论干什么,都得有一定的专业技巧和能力。经理必须懂企业管理,工人要掌握操作技能,这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

是的,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靠每一个人的自身努力。陆博士说:“从陈景润身上我们看到,不但要有拚搏精神,还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成就意识———追求合理,追求理性,追求高效率,这正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几天的采访收获颇丰,让人再一次认识了陈景润,感受到他那永恒的精神魅力。
  (人民日报,1996年3月24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