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院,感受数学之美!-亚博安卓

华罗庚人生中三次重要的选择

一个人的一生会有许多次的选择,而一个选择往往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就有三次非常重要的选择。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也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华罗庚书写的《堆垒素数论》以及由他领导的《数论》与《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在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的学生王元、潘成桐和陈景润都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陈景润的1 2的成果至今未有人打破。

   

1、选择“博士学位”,还是选择“学习更多的知识” ?

1936年夏,由清华大学的推荐与保送,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下,26岁华罗庚赴英国最著名的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学习进修。华罗庚到剑桥时,恰巧声名赫赫的英国数学家哈代正在美国讲学,但是他临行前交代秘书说,表示华罗庚可以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至少也需三年。因为之前数学家维纳已经向哈代介绍了华罗庚的情况,哈代对华罗庚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已是另眼相待了。

在剑桥校方的工作人员看来,对到剑桥学习的东方学者来说,剑桥的“博士”极具吸引力的,是他们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然而,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必须交纳巨额学费,而且只能选择指定的有限的课程。而华罗庚想在这两年的时间尽可能多学习一些知识,他同时选修七八门的课程。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华罗庚决定只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剑桥学习。“访问学者”。当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他回答:“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当时剑桥是“世界数学中心”,这里聚集了世界著名的数论专家。华罗庚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他尽量利用剑桥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他参加了一个由著名数论专家参加的讨论班,主要研究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华罗庚不仅了解到了数学研究重要的问题与已经取得的最新的重要进展。

华罗庚潜心研究数论,他开始参与研究数论的核心问题,如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等,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些难题的研究工作中,他接连发表了11篇论文,解决了华林问题,泰利(tarry)问题等数学难。其中有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一个重要定理,被称之为“华氏定理”。这个问题曾经是哈代过去研究过的,并认为已经得到了最后的结果,无法再改进了。当他从美国回到剑桥后,得知华罗庚的研究结果时,高兴地说:“太好了!你的发现很重要,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在剑桥的第二年,华罗庚发表论文《论高斯不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这是19世纪数学王子高斯提出的问题,被年轻的华罗庚彻底解决了。华罗庚这篇论文轰动一时,他出色的工作结果多次被人引用,他的数学才华也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有人去英国,先补习英文,再听一门课,写一篇文章,然后得一个学位。我听七八门课,记了一厚叠笔记,回国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细地加以消化。在剑桥时,我写了十多篇论文。”

陆天台问华罗庚:“为什么您在剑桥完成了十一篇论文,每一篇可得一个博士,却因没教学费给校当局,而不获学位呢?”华罗庚笑笑说:“钱不够呀,学费贵极了,也就算了。”所以直到他去世,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还是初中毕业文凭。

30年前华罗庚的选择了知识,放弃了博士学位。30年后,当华罗庚再次走出国门,访问欧洲与美国时,由于他卓越的数学贡献与水平以及传播数学的优选法 他被香港中文大学、法国南希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的头衔。

时间证明了他的学识与水平。也回中国以”数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基本信念。《》

2、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去美国访问,他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讲授数论课。华罗庚工作了一年多后,他住进医院,经过手术成功医治残腿。

1948年华罗庚被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迁往乌尔班那,校方还给华罗庚配备四名助手和一个打字员。不久,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带着是三个儿子来美国与他团聚。一家人住进了华罗庚安排好的一套舒适的洋房,有四间卧室,两间浴室,还有一个能够容纳五、六十人聚会的客厅。华罗庚每天开着铮亮小轿车到伊里诺大学上课,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一家人第一次过上安定与舒适的生活,其乐融融。

然而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改变华罗庚爱国之心,虽然身在海外。他却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和牵挂着祖国的命运。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 选择回国。回到了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的祖国。

 

“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在沙拉夫1977年写的《华罗庚传》上引用了华老归国前对莱沫的谈话:“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什么要让数学这样落后呢?我们应该赶上去,我想我们是能够赶上去的。”

1980年,科拉达在美国《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文中列举了他所访问过的科学家是怎样高度赞扬华老成就的话,其中菲尔茨奖、沃尔夫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赛尔贝格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说出的一段话:“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华罗庚回国后的35年,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他的这些话是真实的,他回国是为了把中国数学搞上去而贡献 一切。“华罗庚同志一生勤奋不倦、奋斗不息,即使在受到严重挫折、屈辱时,其为学术、为祖国的赤诚之心丝毫未减。”华罗庚之所以 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主要是因为他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

四人帮倒台之后,1979年华罗庚再一次走出国门出访欧洲与美国,立刻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与轰动,一位西方学者惊呼:"他本人意外地端庄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庄重而活泼,富于生气与智慧,安宁而不断探询新的成就。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在国际舞台上消失了30年,将使人们蒙受多大的损失啊!" 有人问他:"你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华罗庚回答:"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详见华罗庚的文章《祖国,我永远做您的忠实儿子》。王元说:“在英国,华老与我、潘承洞一道,就碰到过有人这样问他,“你回国了,不后悔吗?”华老只回以淡然一笑。他的学生龚升教授也说,华罗庚从来没有后悔过。

1981年,费弗曼在《旧金山周报》上发表了《华罗庚教授在旅行》一文,记录华老谈他当初决定回国时的想法:“我留下是容易的,在美国对我的妻子、儿女及我的工作都是重要的,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后来华罗庚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回国后的三十年,对我来说确实是风风雨雨,就是地球的另一面,对此也是有所感受的。这期间,我在科学研究方面经历了风调雨顺的收获季节,也遇到过难以抵挡的逆境。文革结束了,十年宝贵的光阴付诸东流了,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思考:以后怎么办!" 他的女儿华苏说: 我觉得他是对国家特有感情的一个人,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不往后看,从来不往后看。他就是一直往前看,而且想还要干什么?还要干什么?有诗《洛杉矶隔窗西望有感》为证 。

《洛杉矶隔窗西望有感》

茫茫一海隔,
落落长相忆,
长相忆,
     白云掩目沧海碧。
时光不倒流,
往事何必多回忆。
掌握好今时今刻,
为人类尽心尽力。
身后原知万事空,
人生难得三万六千日。
不珍惜,不落实,
悔何日,空叹惜。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

华罗庚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想尽量把十年荒废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

王元在一次记者访问他时说,应该说现在的环境比那时的好多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指的是物质条件。另外,华罗庚研究数学的时候,中国的数学研究刚刚开始起步,整个国内几乎没有做研究的气氛,所以,他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作数学研究的人。你可以看到,他的老师也在做研究,但他的老师一生也只写了几篇文章,他在那时几乎是从头开始。

但是他光呆在中国,水平也上不去,所以他后来去英国。他这个人很有出息的,他不受物质条件太多影响,他到英国剑桥大学后,完全可以得个博士学位,但他没有,他觉得浪费时间,他去写论文去了,两年就完成11篇论文,而如果申请,他的每篇论文大概都可以让他得到一个博士学位。他这种人很难得,假如用物质条件作为动力,这个动力是很小的,必需要有其它动力才行,这个其它动力就是对科学的追求以及爱国主义,这个动力比物质条件的动力大很多,我想,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华罗庚开始一直很穷,工资很低,一间小平房,半工半读,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和他所具有的那种科学兴趣以及爱国主义在他那里有比金钱更大的作用,强调金钱是不够的,写《华罗庚》这本书也是这个观点。

 

3、是继续研究数学理论还是推广优选法?

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华罗庚想:“学数学的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数学方法能不能用到国民经济中去呢?”于是,他筛选出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到工厂、农村去推广。

    

实际上华罗庚在推广优选法时,一直都是顶着极大的政治压力的。特别是在文革中,他被批判,被当做资产阶级。在当时政治的气侯下是突出政治,可以抓革命,搞运动,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过逍遥的日子,但是不能读专业书籍,搞研究。因为华罗庚推广优选法,促进生产,取得了很多经济效益,受到工农大众的欢迎。四人帮把华罗庚在全国推广优选法,猛抓生产当作是对政治冲击,对抗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因此想要取消华罗庚的人大常委的资格。同时还有人认为他搞数学应用推广优选法是不务正业,是沽名钓誉。

后来据华罗庚的学生陈德泉回忆,一次华罗庚与他单独谈话,很动感情地说:“你很累了,如果工作困难了,你怎么办﹖”陈德泉说:“跟着你干。”华罗庚语调平和,就跟平常聊天一样,从他1950年回国谈起,谈到毛泽东会见他,鼓励他为国家培养青年数学家,再谈到他的应用数学与“双法”普及工作。华罗庚说:“我们的工作是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支持的,只要还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将‘双法’搞下去,除非毛主席说,你们这样搞是错误的,我就立刻停止这件工作。”

华罗庚的学生在《二十年的记忆——追忆华罗庚老师》文中,也记录了老师与他谈话的情形。“我对华老那天说的话印象极为深刻,至今记忆犹新。他问我,你留下来给我做应用助手,成果不见得能被学术界承认,“你怕不怕以后别人说你没学问?”我当即表示为经济建设服务,给社会创造财富,是最光荣的任务,很乐意从事这份工作。 从华罗庚与学生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搞应用是被人看不起,认为没有能力才去搞应用。他说我去搞,就没有说我不行了吧。但是还是有人 在说他推广优选法,不搞理论是沽名钓誉。

20多年中,他是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个市县、上千个工矿农村,总计行程100万公里,创造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曾创下一堂课吸引10万人听讲的项目管理史上的空前纪录。华老的举动,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什么呢?

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他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在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坚持推广优选法20年

1977年,华罗庚在新疆时表达了他的心声:“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 。我要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另一个肩膀可以当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 的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华罗庚终于完成了一篇无与伦比的辉煌论文《为百万人的数学》。

国际数学泰斗劳埃尔?熊飞尔德曾说:“华罗庚教授研究和著作范围之广,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

美国学者贝特曼教授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西方的数学家及得上他被拥戴的水平。”而且他认为华罗庚在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科学的群众英雄的形象,有如爱因斯坦之在美国。

人们对他的不理解,和在许多的地方都有所的回答。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大材小用不务正业说》

杜甫有诗古柏竹,他为大树鸣不平,
我今为之转一语,此树幸得到门庭,
苗长易遭牛羊践,材成难免斧锯侵,
怎得参天二千尺,端赖丞相遗爱深,
树大难用似不妥,大可分小诸器成,
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
为人休怪做小事,小善原是大善根,
自负树大不小就,浮薄轻夸负此身。

是在坐在办公室里研究数学理论,或者什么事都不做。但是推广优选法。可以说这是一种斗争的艺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