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博士学位”,还是选择“学习更多的知识” ?
1936年夏,由清华大学的推荐与保送,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下,26岁华罗庚赴英国最著名的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学习进修。华罗庚到剑桥时,恰巧声名赫赫的英国数学家哈代正在美国讲学,但是他临行前交代秘书说,表示华罗庚可以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至少也需三年。因为之前数学家维纳已经向哈代介绍了华罗庚的情况,哈代对华罗庚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已是另眼相待了。
在剑桥校方的工作人员看来,对到剑桥学习的东方学者来说,剑桥的“博士”极具吸引力的,是他们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然而,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必须交纳巨额学费,而且只能选择指定的有限的课程。而华罗庚想在这两年的时间尽可能多学习一些知识,他同时选修七八门的课程。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华罗庚决定只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剑桥学习。“访问学者”。当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他回答:“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当时剑桥是“世界数学中心”,这里聚集了世界著名的数论专家。华罗庚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他尽量利用剑桥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他参加了一个由著名数论专家参加的讨论班,主要研究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华罗庚不仅了解到了数学研究重要的问题与已经取得的最新的重要进展。
华罗庚潜心研究数论,他开始参与研究数论的核心问题,如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等,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些难题的研究工作中,他接连发表了11篇论文,解决了华林问题,泰利(tarry)问题等数学难。其中有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一个重要定理,被称之为“华氏定理”。这个问题曾经是哈代过去研究过的,并认为已经得到了最后的结果,无法再改进了。当他从美国回到剑桥后,得知华罗庚的研究结果时,高兴地说:“太好了!你的发现很重要,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在剑桥的第二年,华罗庚发表论文《论高斯不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这是19世纪数学王子高斯提出的问题,被年轻的华罗庚彻底解决了。华罗庚这篇论文轰动一时,他出色的工作结果多次被人引用,他的数学才华也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有人去英国,先补习英文,再听一门课,写一篇文章,然后得一个学位。我听七八门课,记了一厚叠笔记,回国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细地加以消化。在剑桥时,我写了十多篇论文。”
陆天台问华罗庚:“为什么您在剑桥完成了十一篇论文,每一篇可得一个博士,却因没教学费给校当局,而不获学位呢?”华罗庚笑笑说:“钱不够呀,学费贵极了,也就算了。”所以直到他去世,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还是初中毕业文凭。
30年前华罗庚的选择了知识,放弃了博士学位。30年后,当华罗庚再次走出国门,访问欧洲与美国时,由于他卓越的数学贡献与水平以及传播数学的优选法
他被香港中文大学、法国南希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的头衔。
时间证明了他的学识与水平。也回中国以”数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基本信念。《》 2、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去美国访问,他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讲授数论课。华罗庚工作了一年多后,他住进医院,经过手术成功医治残腿。 1948年华罗庚被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迁往乌尔班那,校方还给华罗庚配备四名助手和一个打字员。不久,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带着是三个儿子来美国与他团聚。一家人住进了华罗庚安排好的一套舒适的洋房,有四间卧室,两间浴室,还有一个能够容纳五、六十人聚会的客厅。华罗庚每天开着铮亮小轿车到伊里诺大学上课,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一家人第一次过上安定与舒适的生活,其乐融融。 然而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改变华罗庚爱国之心,虽然身在海外。他却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和牵挂着祖国的命运。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
选择回国。回到了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