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院,感受数学之美!-亚博安卓

塞尔:光辉长存的数学恒星

1926年9月15日,塞尔出生于法国巴日。他的父母都是药剂师,稍有点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母亲竟然喜欢数学。出于兴趣,她曾选修了一年级的微积分课,并通过了考试。我们不知是遗传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大概七、八岁时起,塞尔就喜欢上了数学。

到了十四五岁,他开始看微积分。除了数学,他也喜欢化学,这是受其父母的影响。不过,最后他放弃了化学。1944年,他参加中学优等生会考,获得第一名。1945年,他考进高等师范学校,为的是将来当一名数学教师。到了高师之后他才发现,他真正想干的不是当老师,而是当数学家。实际上,高等师范学校正是培养数学家的摇篮。布尔巴基学派的成员几乎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1948年毕业后,塞尔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6年起,他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一直到1994年退休。

在寄宿学校,他经常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侮,为了安抚他们,塞尔就帮他们做数学作业。这些高年级的数学题目对他是很好的数学训练。十四、十五岁时,塞尔开始 经常翻看他母亲精心保存下来的微积分课本,知道了导数、积分和级数等概念。中学最后一年,他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数学老师。这位绰号叫“胡子”的老师对塞尔进行了全面的训练,结果使塞尔在“中学优等生会考”的全国数学竞赛中得了头奖。19岁时,塞尔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正是在这所著名的法国学府中,塞尔确定了自己一生的职业:做一个从事研究的数学家。

在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塞尔参加了著名数学家h•嘉当举办的代数拓扑学讨论班,并在嘉当的的指导下开始研究代数拓扑学。同调与同伦理论是这一学科的两大支柱。塞尔在进入这一数学领域后不久就在同伦理论方面得出了重要成果。在1951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塞尔有效利用一种被称为谱序列的代数工具,准确计算出了若干同伦群,并建立了一般结果、一般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及其后的几年时间中,塞尔还在同调代数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促使了同调代数这门学科的诞生。鉴于塞尔对代数拓扑,特别是对同伦论、同调代数的杰出贡献,1954年他被授予菲尔兹奖,时年仅28岁,成为迄今为止荣获此奖时最年轻的一位数学家。

 著名数学家外尔在颁奖大会上,评价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地升起”“数学界为你们(指塞尔与同时获奖的数学家小平邦彦)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它表明数学这棵长满节瘤的老树仍然充满着勃勃生机。你们是怎样开始的,就怎样继续吧!”  

塞尔没有辜负外尔的期待,他在越过一个高峰后,很快开始了向新的高峰攀登的历程。

1954年以后,塞尔的工作转向代数几何学和复解析几何学的领域。

195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塞尔猜想。他为把黎曼-罗赫定理推广到高维代数簇做出了重要工作。1955年,他发表了《代数凝聚层》和《代数几何与解析几何》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利用“层”的理论研究多复变函数论,后来又将其应用于代数几何学的研究。

在第二篇文章中,他发现了代数几何学与解析几何学之间的平行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塞尔又转向数论研究,在一些方面推动了数论的重大进展,如他的工作在证明韦伊猜想中起到很大作用。除此外,塞尔还在多复变函数论中有重要建树。毫不夸张地说,在作为数学家的漫长生涯中,塞尔徜徉于多个数学学科,广泛涉足不同的数学领域,并在这多个数学分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丰硕的成果为塞尔这位不懈的探索者赢得了众多的荣誉。1956年起,塞尔在法兰西学院任代数学与几何学教授。1977年当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除1954年荣获的菲尔兹奖外,1985年他荣获意大利的巴尔赞奖,1995年荣获美国数学会颁发的斯蒂尔著述奖。2000年,塞尔荣获了另一项国际性数学大奖:沃尔夫奖。2003年,这位77岁的数学大师又众望所归地成为阿贝尔奖这一系列荣誉的第一个获奖者。 

2003年6月3日,当塞尔接过首次颁发的阿贝尔奖时,阿贝尔与塞尔这两位既有着极大相似,却又命运迥异的伟大数学家就将永远地联结在一起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在试图填补诺贝尔奖在数学领域留下的“显而易见的空缺”方面,阿贝尔奖已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然而,人们对阿贝尔奖项的设立抱有更多的希冀。人们希望阿贝尔新奖项在纪念过去、表彰现在、鼓励未来中,联结起数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们更希望这一新奖项能搭起数学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之桥,提升数学作为所有科学的“通用语言”的知名度,提升数学在公众中的声望,提高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激励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整个数学的面貌。

2003年4月3日,挪威科学院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把首届阿贝尔奖授予法国数学家让·皮埃尔·塞尔,使之成为登上阿贝尔奖“荣誉列车”的第一位乘客。

作者:韩雪涛 来源:三思科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