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亚博安卓

关于作者

 公众话科学

北纬80度的感悟——北京中学生北极科学普及考察纪实

公众话科学
2014年08月15日
随着暑期的来临,2014年度北京中学生北极科学普及考察活动拉开帷幕。本届活动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基地校选拔出42名热爱大自然并品学兼优的学生,4位优秀教师骨干,三位中科院教授及一位经验丰富的领队组成科学普及考察队。7月15日考察团从北京出发,经过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挪威首都奥斯陆,于7月17日午夜11:30分抵达世界最北端的城市郎亦尔城。7月中旬正值北极的极昼期间。天气虽然阴阴地下着小雨,但仍然像正午一样大亮。我们乘大巴车来到了事先预定好的原生态小旅馆-mary anns polarrigg。
小旅馆的设备很简单,但处处可以感受到主人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对这小小的旅馆进行了精心布置。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头北极熊标本伸着头在楼道里提醒人们:你们来到我的“家”了,可是熊的后半身却留在了阳光屋餐厅中。再仔细看,小旅馆里面充满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煤矿工人用的工具、照片反映了当年这里的煤矿开采状况。挂在墙上的北极熊皮,麝牛皮、驯鹿皮还有可爱的北极狐标本告诉来访者们:这里原本是动物们的天堂。一个大约100平米的客厅,几张长条桌子可以供客人们吃饭,办公,沙发可供休息、集中讨论问题。厨房可以自己做饭,客房也布置得干净舒适。这里是中科院的科学家们考察时经常利用的小旅馆。组织者安排同学们住在这里是有意让大家感受一下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这里不仅仅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北极之“家”,也是许多国际科学工作者们的北极之“家”。
参观unis大学和中国北极黄河科学考察站
7月18日上船之前同学们参观了世界最北端的大学:unis 大学。随着人们加大对全球变暖话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北极课题研究产生兴趣。记得2007年来这里参观时,在读学生只有300多人。今年已经增加到将近1000人了,校舍和学生宿舍也扩大了。我们参观时正值学校授课时间,有5间教室正在授课,大家轻轻地转了一圈便离开了。很多学生拿了资料,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情况。希望北极科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中有人将来投身到北极研究领域中。
[caption id="attachment_96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部分师生在unis大学前合影留念 部分师生在unis大学前合影留念[/caption]
本次考察我们于7月19日和28日两次访问了中国北极黄河科学考察站。最值得纪念的是7月28日是建站10周年大庆,国家领导人前来庆祝,同学们也有幸与科学家们交谈并合影留念。短短的30分钟,同学们大概了解了科学家们的工作情况,亲身感受到在极地工作的艰苦与寂寞。有的同学问自己:“我将来能承受这有趣又单调的工作吗?”同学们带着思考离开黄河站,开始了自己的北极科考之旅。
[caption id="attachment_97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7月28日 黄河站建站10 周年之际与中国科学家们合影留念 7月28日 黄河站建站10 周年之际与中国科学家们合影留念[/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7月18日第一次来到黄河站,与科学家座谈后合影留念 7月18日第一次来到黄河站,与科学家座谈后合影留念[/caption]

北极的“主人”——会见北极熊

20日一早6:30分,广播中响起了探险队长jim 略带激动的声音:“女士们、先生们,对不起,大家来到船上的第一个早晨我就提前叫大家起床,但是我确定当你们听到我要告诉你们的消息后,你们是不会怪我的。在我们的船头两点中方向有一头北极熊妈妈带着她的宝宝散步呢。希望见到它们的朋友们,请你们尽快起床,穿暖衣服并带上相机、望远镜等到甲板上来吧!!”大家立即起床奔向甲板。
当我们正在楼梯上急速攀登时,广播中又响起探险队长更加高亢激动的声音:“女士们、先生们!在离北极熊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白鲸!大约有20多条。它们也正在玩耍、扑食,赶快拿着你的相机到甲板上来吧!!”我们一口气跑到甲板上,看到距离船边大约200米远的山腰上果然有一头北极熊妈妈带着她的宝宝在悠闲自得地走着,小熊跟在后面玩耍,妈妈不时回头看看她并发出嗷嗷的叫声。我们猜想它是在说:“孩子快跟上来。”小熊很可爱,白白茸茸、蹦蹦跳跳地跟在妈妈后面。
大家正在兴高采烈地夸赞小熊多么可爱时,突然熊妈妈奔跑起来,它拼命地跑向一头试图攻击熊宝宝的驯鹿。哇!大家不约而同地叫起来。“北极熊攻击驯鹿啦!”。有20多年极地考察经验的探险队长jam 先生说:“20几年来,我还从未见过北极熊攻击驯鹿,为了保护它的孩子,伟大的母爱喷发啦!各位能看到这一幕真是太幸运了。”最终熊妈妈没有抓到驯鹿,但是她成功地保护了它的孩子,驯鹿也没有受到伤害。
在北极熊妈妈为保护自己的孩子与北极驯鹿作战的同时,20几条雪白的白鲸在碧蓝的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那柔美雪白的身躯时而缓缓地浮出水面,时而伸展下去捕鱼,在碧蓝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之间时隐时现,多么美妙的画卷啊!一百多位探险爱好者们,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祥和时光。我们为之而震惊、陶醉。几乎没有人拍照,因为再高端的相机也无法拍出那和谐的画面。太美了!!
20天的船上考察中我们遇见了40多头北极熊。近年来对北极熊的保护工作和对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海豹的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北极熊也逐渐地适应了环境的改变。在近8年的考察中,我们亲眼看到它们不仅仅吃海豹,而且它们还吃鱼,吃鸟蛋,吃还带,吃草。北极熊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身体状况也很健康。我们看到的熊大多数都很干净漂亮,脸上很少有伤痕。有一次我们看到一头北极熊正在吃海豹,另外一头向它走来。我们担心它们是否会打起来,未曾想它们竟然和平地交接了。船上的北极熊研究专家说:“看来它们有比较充足的食物”。
我们“会见”了早晨来“打扰”睡觉的熊,早餐、午餐时来“干扰”用餐的熊,还有“影响”登陆的熊,“影响”我们去海鸥栖息地看海鸥宝宝的熊。有的熊给我们表演跳跃冰面,有的熊表演冰水芭蕾,有的熊站立在船边要吃的东西,有的熊大摇大摆地在船边走来走去。总之,它们尽情地展现着主人风范,而我们这些外来客们跟着它们跑来跑去,为它们摄影留念并感谢它们来到我们面前。
以下几张照片是我们在考察船上拍的熊。如果在陆地上,人类只有让路的份。
[caption id="attachment_97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早晨5:30分来到船边打扰我们睡觉的熊(刘丽摄) 早晨5:30分来到船边打扰我们睡觉的熊(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懂得节省的熊,它将海豹肉吃得干干净净(刘丽摄) 懂得节省的熊,它将海豹肉吃得干干净净(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大摇大摆地走在冰面上的熊,人们跟着它跑来跑去为它摄影留念(刘丽摄) 大摇大摆地走在冰面上的熊,人们跟着它跑来跑去为它摄影留念(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美丽的白熊站在雪白湛蓝的冰面上(刘丽摄) 美丽的白熊站在雪白湛蓝的冰面上(刘丽摄)[/caption]

在行走中成长——考察壮美的冰川

来到冰雪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壮美景色即是冰川。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继敏教授结合实地地貌给同学们做了“北极地貌背后的故事”的讲座,指导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冰川知识。他给同学们讲了如何识别冰川?什么是冰斗冰川(形状像漏斗的冰川),什么是悬冰川(悬在半山腰的冰川),什么是动态冰川(正在流入海洋中,迅速融化中的冰川前沿部分)。现场告诉学生们冰蚀地貌包括:“ u ”形谷、刃脊、角峰、冰川擦痕等。冰积地貌是冰积物形成的,包括终积垄和侧积垄等。孙教授还告诉大家:“冰川与海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水体在二者之间的分配受气体变化调控,无论是陆地冰川、还是海洋都是反映古气候变化的档案库,而冰芯是纪录过去气候变化的最佳“档案库”!很多地貌、地质现象是我们打开过去气候变化的钥匙。孙教授这番话打开了学生们心里疑问的锁。
[caption id="attachment_97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部分师生在流动中的冰川前合影留念(考察船医生摄) 部分师生在流动中的冰川前合影留念(考察船医生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流动冰川中掉下来的冰块在海浪中飘荡(刘丽摄) 流动冰川中掉下来的冰块在海浪中飘荡(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冰斗冰川(孙继敏摄) 冰斗冰川(孙继敏摄)[/caption]

在行走中成长——徒步野外考察

在20天的野外考察期间,只要条件允许(附近没有北极熊)的情况下,科考船都会组织徒步野外考察活动。每一组均会在两位以上持枪专业领队和至少一位中国科学家带领下进行。同学们克服寒冷、疲劳、艰难地形等困难完成了考察活动。科学家们现场指导,同学们在大自然中不仅学到了在教室里无法学到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98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孙继敏教授在徒步野外考察途中给学生们讲解地形地貌。(刘丽摄) 孙继敏教授在徒步野外考察途中给学生们讲解地形地貌。(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8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来自英国的专业领队erin 给同学们讲解植物。她说:开花的一面是向阳的一面,在野外没有gps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花来识别方向。(刘丽摄) 来自英国的专业领队erin 给同学们讲解植物。她说:开花的一面是向阳的一面,在野外没有gps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花来识别方向。(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8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来自澳大利亚的地质学家andrew给同学们讲解冻融地貌。他说:冻融地貌是在高纬极地区,气温底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水分渗入地下形成多年冻土层,冻土层上部发生周期性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刘丽摄) 来自澳大利亚的地质学家andrew给同学们讲解冻融地貌。他说:冻融地貌是在高纬极地区,气温底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水分渗入地下形成多年冻土层,冻土层上部发生周期性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8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徒步穿越冰川时,在探险队员和同船外国友人的帮助下跨越冰河(刘丽摄) 徒步穿越冰川时,在探险队员和同船外国友人的帮助下跨越冰河(刘丽摄)[/caption]

在行走中成长——考察船上的讲座

船上生活安排非常紧凑,为加强同学们对活动的了解,每天出发前要参加行前说明会,晚饭后要进行集中总结。中国科学家们根据所见共做了4场报告。分别为1.“从地球系统科学探讨新生代古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2.“北极地貌背后的故事”。3.“北极冰盖高分辨率气候纪录”。4. “不确定中的确定生活”。随团各国科学家分主题做了1.“关于北极熊的演化”。2. “北极的鸟类”。3. “海象的故事”。4.“关于北极的历史”。5.“ 南北极的鲸类习性”等多项讲座。同学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化了看到的现象,提高了英文水平,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caption id="attachment_98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高登义教授在给同学们做讲座,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70多岁高龄的高教授不辞辛劳地讲,同学和老师们认真地听。高教授的敬业精神令全体考察队员敬佩!谢谢高老师!!(刘丽摄) 高登义教授在给同学们做讲座,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70多岁高龄的高教授不辞辛劳地讲,同学和老师们认真地听。高教授的敬业精神令全体考察队员敬佩!谢谢高老师!!(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8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孙继敏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三场报告。他及时将自己看到的和感悟到的东西报告给学生们。使同学们升华了实地考察中的知识。(刘丽摄) 孙继敏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三场报告。他及时将自己看到的和感悟到的东西报告给学生们。使同学们升华了实地考察中的知识。(刘丽摄)[/caption]
北极的“主人”——北极的动物们
[caption id="attachment_9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海象来到岸边看看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 (刘丽摄) 海象来到岸边看看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 (刘丽摄)[/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8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