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亚博安卓

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被误读的pm2.5

李皓
2012年12月15日

关键词:德国人的节省习惯;节约用水;珍惜粮食;旅行与见识;现代人的价值观

正文

1986年底我赴德国留学时,中国的经济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当时我陡然从国内来到国外,来到一个发达国家,为这里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感到吃惊。然而,出我意料的是,德国人给我上的第一课却是:节约。

至今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刚到德国,拎着行囊的我来到德方教授为我安排好的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员是一位身材高大、彬彬有礼的先生。在领着我看了房间和宿舍楼的公用厨房、洗衣房、干衣房等等设施之后,他带我来到公共洗手间。当我正在为这洗手间清洁的墙面、地面和光洁的抽水马桶感到惊奇时,管理员先生已站在了抽水马桶旁。他手把着抽水马桶的放水开关,一面示范一面仔细地给我讲:如何在使用抽水马桶时注意节约用水。他教我,抽水马桶的冲水按钮有两种按法儿,小便后不需大量冲水,因此,只需将按钮轻按一下,使水箱中的水放出一部分,就能净厕,只有在大解后才需把冲水按钮按到头,使水箱中的水全放出来冲马桶。他教得很认真,一连示范了好几次,直到我认真地点头表示学会了才停下来。德国不是缺水的国家,她拥有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而眼前的这位管理员却把节约用水看得很重要。他说:正是因为德国公众有很强的节水意识,他们的水资源才如此丰富。在国内听了多次“节约用水”口号的我,却是在这里学会了该怎样去做。

随着留学生活的开始,我发现节约的意识渗透在德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曾在德国同事贝尔姬的家中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贝尔姬是一位工程师的独生女,她有着典型的儿时被过分宠爱过形成的性格,却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得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我购物回家,她见我拎的是在商场用5分钱买的新塑料购物袋,就提醒我说: “昨天你不是刚买过一个购物袋吗?干吗又买新的?购物袋可以反复用好多次呢。” 我随口答道: “反正也就5分钱。” “5分钱也是钱呀!”贝尔姬竟认认真真而且毫不客气地说我。她不理解我对5分钱表现出的不值一提的态度。她有一种观念,那就是:钱是劳动挣来的,不该花的钱,那怕是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德国人,也是许多其他发达国家的人的普遍观念。

贝尔姬房中的家具是她的父母家的家具换代后淘汰下来的旧家具。在我结识的青年德国朋友中,使用旧家具、二手家用电器来装备自己的居室是普遍现象。没有一人家中有画王大彩电,更没有人舍得花钱去买一辆新轿车。朋友们相约上餐馆吃饭,每人只点一个自己喜欢的菜,饭后桌上留下的是空空的盘子,而没有剩菜一大桌的现象。贝尔姬告诉我:“吃空你的盘子” 是一代又一代的德国人用来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因此,德国小孩子们从小就有了这样的观念:把饭菜剩在了盘子里,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

那么,节省的德国人将钱用到哪里去了?他们用到了旅游上。如果要想了解德国年轻人是不是也在相互攀比什么,你会发现:他们比的不是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高档电器、开的什么型号的车、住的什么房。他们比的是见识,是这个人上哪儿去旅行过,到过哪些遥远的地方,见过什么奇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了解哪些异国的传统和文化。谁要是去过非洲或到过亚洲旅行,他就会被看作与众不同,具有令人羡慕的见识和勇气。我的德国同事乌托曾在非洲呆了一年,大家对他最为佩服。他讲的非洲故事是我们实验室旁的咖啡屋中最受欢迎的话题。在这样的价值观取向的影响下,不少德国年轻人宁愿省吃俭用好几年,攒下钱来,使这样的旅行得以成行,而对物质消费方面的攀比毫无兴趣。

在中国街头,常常出现这样的年轻“老外”,他们衣着朴素,身背大而沉的旅行背包,脚穿结实的旅游鞋,手拿地图,自信地朝着自己找准的方向走着。我钦佩他们,知道他们是靠了自己长久的节省,才来到了这个对他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东方古国。在这里,他们要用睁大的眼睛来看看中国有什么不同,来发现许多自己从不了解的东西。他们要用自己一分一分省下的钱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因而也就丰富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与他们相距多远?

(写于1996年8月,修改于2012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