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亚博安卓

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对提高中国空气质量的两点建议

李皓
2018年03月14日
文 体:建议信
关键词:修改空气质量评语;增加地表吸尘能力;中国传统城镇的地形选择
提交处:环境保护部
正 文
尊敬的环境保护部部长:您好!
我是一名环境教育工作者,给您写信,是想对提升中国的空气质量提两点建议:
1. 请环保部考虑将我国空气质量的评语修改为:一级“好”,二级“中等”,三级“不健康”,四级“很不健康”,五级“有危害”,六级“有强危害”。这样做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真实表达空气质量的状况。目前我国对二级空气质量的评语为“良”,但其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往往已进入欧美发达国家标为“不健康”的范围内。将评语“良”改为“中等”,能避免各地政府与民众对当地空气污染问题的疏忽,使他们重视治理。
2.对治理我国的空气污染,环保部门严查排放是对的,但另一方面,环保部门要注意提倡增加地表对污染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在发达国家,使用砾石(铺在地面与屋顶)、天然植被、落叶木屑等方法来覆盖裸土、同时吸收空气污染物的做法十分普及。但在我国的大众媒体上,说起空气污染的原因与治理,环保界官员或专家常向公众传达两条不科学的信息:一是责怪城市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二是强调硬化地面能治理扬尘。
中国古人选择簸箕形的地势来建立城池有避风灾、纳水汽、宜定居的原因,只要周边山体的植被覆盖好,这样的地形有利于降雨和净化空气。此外,中国古人铺砌地面时很重视保持天地相通,故中国传统城乡的砖石地面都留有缝隙,以利透水与吸尘。
遗憾的是,近两年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使用混凝土来大面积硬化地表的做法在城乡极为流行,这导致地面丧失了吸水与吸尘能力,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有增无减,并且,由于混凝土地面夏热冬冷,会在夏季促进臭氧的产生,在冬季增加污染物汇聚,却无法被吸收。鉴于这些问题,我建议:环保部要对本系统干部与工作人员开展新知识培训,以便找到简单、有效、可持续的方法来帮助中国走出空气污染的困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