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亚博安卓

关于作者

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桃源站

浅谈减灾(洪涝)生态农业

地球的皮肤
2016年01月04日
洪涝灾害往往造成江河流域和平原湖区的洪泛区,一般分成四类不同的地带:周期性洪带、周期性行洪边缘地带、周期性洪水极限带、特大洪水极限带。根据周期性行洪带和周期性行洪带边缘地带的特定生态环境,景观结构、洪涝灾害类型、特性和发生规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系统工程学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巧妙组织农业生产,避开洪涝灾害的危害,可达到避害趋利,有效地利用水土自然资源,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湖南境内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可概括为频度高、季节性强、区域分异明显,分布广、灾情重,洪涝灾害以夏季频发,约占全年的八成左右。从湘、资、沅、澧“四水”年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主汛期为五至八月,也正是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潜在的危害是难以避免的。以湖南水稻生产为例,六至七月洪涝灾害发生的高峰期正是早稻生育后期(生殖生长期)和晚稻生育前期(营养生长期)。在农作物中水稻耐淹涝能力最强,以经济产量为标准,水稻不同生育期(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对淹涝胁迫反应的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不同生育期的敏感度大小依次为:抽穗开花期>孕穗期>乳熟期>分蘖期>苗期。通常,采用耐淹涝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组合)、耐涝稳产生态栽培技术、减灾生态补救措施(如应用抗涝剂,适宜的早熟早稻品种(组合)翻秋直抪技术等)三个方面配套的减灾生态农业技术,则可得到明显的减灾稳产效果。
涝洼地或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水土自然资源丰富。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进行减灾(洪涝)生态农业的合理开发,可为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先阶段要完成避开洪涝灾害的危害是不可能的,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具有受灾对象的生态适宜能力,应进行避洪农业设计和减灾农业新技术为主要的内容的减灾(洪涝)生态农业建设,创新开拓减灾(洪涝)生态农业研究,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以求达到防洪减灾农业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互补充和协调,充分发挥防洪减灾的整体功能,服务“生态高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caption id="attachment_6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早稻不同品种(组合)生育后期(孕穗期)耐淹涝功能比较试验,以及抗涝剂减灾试验 早稻不同品种(组合)生育后期(孕穗期)耐淹涝功能比较试验,以及抗涝剂减灾试验[/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1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早稻不同品种(组合)生殖生长期淹涝减灾生态农业技术配试验的减灾效果 早稻不同品种(组合)生殖生长期淹涝减灾生态农业技术配试验的减灾效果[/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洪水退后稻田进行早熟晚稻秧苗栽扦(a),或者进行早熟早稻翻秋直抪措施,减灾生态农业技术来补救(b)。 洪水退后稻田进行早熟晚稻秧苗栽扦(a),或者进行早熟早稻翻秋直抪措施,减灾生态农业技术来补救(b)。[/caption]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