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亚博安卓

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成都周边常见的毒蛇(下)

从水到陆
2015年09月09日

4.福建竹叶青:俗名: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形态特征: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片。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的纵线尾较长,具有缠绕性。生活习性:发现于海拔150~2000m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喜上树,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常吃老鼠、蛙、蜥蜴、鸟等。

5.中华珊瑚蛇:俗名:丽纹蛇。形态特征:体较细小,不超过1m,头较小,呈椭圆形与颈部区分不明显,头后方有一较宽的白色环带,躯干多为红褐色,全身散布着较细的黑色环带,外侧有黄色细边。生活习性:性情温驯,一般不咬人,喜欢栖息山区底层落叶堆中,主要在夜间活动,喜食小蛇。
图5.中华珊瑚蛇

5. 中华珊瑚蛇(来自百科网)

6.短尾蝮:俗名:土夫蛇。形态特征:头呈三角形,体略粗,尾较短;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蹄形;眼后有一黑褐色纵纹,其上缘镶以白色细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生活习性: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等地捕吃鼠类、蜥蜴、蛙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
图6.短尾蝮

6. 短尾蝮(来自百科网)

以上6种毒蛇在成都周边地区较为常见,不过在四川分布的毒蛇还有下面几种:高原蝮,白头蝰,眼镜王蛇,乡城原矛头蝮,四川华蝮,不过相信你遇见它们的概率极低。
最后,笔者还要指出一点:对于成都商报商报(要闻第五版)那篇 “世界之大,毒蛇生生不灭;夏天即将过去,毒蛇咬人之心不死” 的开场白,我们要表示坚决反对。毒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除了眼镜王蛇外),它们咬人都是因为感受到了人类的威胁,是一种自卫行为。至于说毒蛇“追”着人咬,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大家在户外山间行走的时候,最好采用打草惊蛇的方式,看到蛇了,绕道走,不要打死。因为蛇类在大自然生态系统中非常关键,维护着我们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应该成为人类的朋友!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