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法定保护动物 松鼠科 地松鼠亚科 花鼠属 岩松鼠属
三种受保护的地栖大尾鼠:松鼠类⑸
——法律保护之鼠㈧
我国的地松鼠亚科xerinae(依wilson 2005新分类系统,其完整名称是“非洲地松鼠亚科”)共4属13种,其中2属3种列入国“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它们与前几篇讲的“栖息在树上的”3亚科松鼠不同,乃是地栖性种类。其基本生物学资料,原已在“松鼠类⑵”篇的表2中一并列出,现为便于阅读再归结于下表,并随之介绍其形态特征和习性。
⑴花鼠属
tamias:本属的属模是分布在北美洲的条纹花鼠
tamias striatus,头骨上颌每侧有5颗颊齿(颊齿=前臼齿+臼齿),第一颗前臼齿甚退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花鼠特征与之相似,但第一颗前臼齿明显较大, trouessart(1880)据以发表新属“花鼠属
eutamias”,将它命名为
eutamias? sibiricus(注:我国一些专著及《国“三有”动物名录》即沿用此名)。但经几十年争论,近些年动物分类学著作均采纳将
eutamias视为
tamias属之亚属的观点,属特征概括为:系小型、主营地栖生活的松鼠科种类,具容量较大的颊囊。体背面有多条显著的暗色纵纹。耳无毛簇。颅骨呈掘洞生活的特征,脑盒较扁。鼻骨较长,超过眶间宽。上门齿具有许多纵纹,上颊齿列呈弧形。眶前孔呈圆形。阴茎骨细长而简单。乳头4对。
花鼠 tamias sibiricus
(引自盛和林《中国哺乳动物图鉴》2005)
本属在欧亚大陆仅1种,即花鼠
tamias sibiricus:为小型半树栖半地栖,即树-地间栖动物,有颊囊。成体体长14厘米左右,全身呈棕灰黄色,前半身较灰,后半身较黄;背面有五道显明的黑色纵纹,各间以白纹,故又名“五道眉”。体侧橙黄,腹白或浅土黄色。额部棕褐色,自吻部至耳基有棕褐色短纹,形成面部明暗相间花纹。耳壳短小、黑褐色,边缘白色,无毛簇;尾长几等于体长,尾毛短、蓬松,端毛较长;前足掌裸,后足蹠被毛,爪黑灰色。一般夏毛比冬毛色深,色调橙红。
栖息于山区与平原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以及阔叶林和多灌丛地区;在林缘地区也有活动。在沟壑、山区农田亦可生存,可在梯田的侧面作洞穴。大多在树根下作洞,也喜在倒木的树洞、石缝或石洞中居住。洞穴大都为单洞道洞型,洞中有巢。一般白天活动。食性杂,主要食物为各种针叶树种子、坚果、浆果、豆科和草本植物种子及绿色部分,会为害各种农作物;也食昆虫、鸟卵和软体动物。颊囊发达,可暂存食品;秋季有在穴中贮粮习性;冬季在地下洞穴里呈半睡眠状态。每年繁殖1~2次,每胎4~10仔。需要警惕的是,花鼠是日本脑炎、土拉伦斯病、蜱性斑疹伤寒和莱姆病等传染病病原的自然携带者!
花鼠毛皮质优、美观,冬毛可作童服、衣饰和手套等。其全身可入药,杀后焙干研末,称为“花鼠粉”,具理气、调经的功效,主治肺痨、肋膜炎、月经不调、痔疮等症,每服用量3~6克。其鲜脑髓有降压功能,用500毫升白酒浸泡2个鲜花鼠脑髓,密封半个月后饮服,可治高血压病;日饮2次,每次10毫升。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但除华南、云南、西藏以外之其他广大地区也有分布。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日本,故也称西伯利亚花鼠。
⑵岩松鼠属
sciurotamias:营地栖生活,具颊囊。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但也善爬树。体中型,外部形态很象许多树栖松鼠类,故名
sciurotamias,意即松鼠形花鼠。但颅骨较扁,脑盒无明显隆凸;左右颊齿列明显呈弧形、相距较宽,且颊齿较小(中型树栖松鼠乃颊齿大、左右颊齿列平行并相距较窄)。尾长而蓬松,吻也较长,体灰色。乳头3对:胸部1对、鼠蹊部2对。
本属仅2种,均为我国特有。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引自夏武平等《中国动物图谱 兽类》1988)
①岩松鼠
s. davidianus:背部及四肢外侧青黄色或灰棕黄色,腹部及四肢内侧浅灰黄或橙黄色;体侧无纵行的淡色细纹。尾长短于体长,尾色与体色相似,尾端白毛较长。眼与耳间色较黄,眼周略帯白色;耳壳毛短,耳端无毛簇,耳背有灰白或淡黄色斑;鼻前部色较深黑。后足足底被密毛,无长形肉垫。鼻骨长超过眶间宽,上颌每侧具5个颊齿。
栖息于山区或丘陵的多岩石地区,或近树林的林缘,或少树木的岩石区;在灌丛附近的多石地方也能遇到。常出现于岩石面,故民间称为“石老鼠”。营地栖生活,筑巢于岩石缝隙中,但常活跃在树上。白昼活动,敏捷且有一定路线。以坚果、核果及其它种子为食,会为害果树(如胡桃、杏等)及山区农作物。有时也到附近居民点活动,会入室盗吃粮食。
广布我国东北、华北、中南至西南各省(市、区)。曾作为重要毛皮兽,冬毛偏黄,质地较好。其成年体重可达350克左右,肉可食。骨骼可入药,去除皮肉与内脏后将其全套骨骼通风晾干,药名“臊挠子骨”。生药全长约20厘米,带有残肉及肌腱,头颅呈长椭圆形,上下颌各带1对橙色门齿,四肢弯曲,尾椎骨细长成鞭状,气腥。有活血祛瘀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腰腿痹痛等症,每服用量10~15克。
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
(照片来源:a.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360百科)
②侧纹岩松鼠
s. forresti:体背面暗灰褐色,体侧面从肩至臀有1狭长白纹,白纹下方为1黑纹;体腹面淡赤褐色;胸部至颏白色。尾毛色似体背面,尾端带黑色。前肢爪长而钝;后足仅后部有毛,足底局部裸露,在后跟与拇趾基部之间有一个长的肉垫。颅骨长而低平,吻亦较长,鼻骨前端略扩大;眶后突短而结实,呈三角形。
分布于云南、广西西南部和四川西南部,模式产地在云南澜沧江和长江的分水岭。多栖息于岩山林灌丛或丘陵山地,地栖或半树栖,巢穴多在岩缝、石洞中。白昼活动,善爬树,行动敏捷。吃各种坚果、种子和树叶。每年繁殖1~2次。
需要说明的是,岩松鼠上颌每侧共5个颊齿,即前臼齿有2个,齿式为:
;而侧纹岩松鼠上颌每侧颊齿比岩松鼠少1颗,仅有1颗前臼齿且很小,齿式为
。thomas(1922)以此特征作属模发表新属“侧纹岩松鼠属
rupestes”,moore等(1965)则依这2种岩松鼠的阳性生殖器官相似,主张将
rupestes视为
sciurotamias的亚属。现多采纳后一观点,但我国分类学家也有认为缺少1颗前臼齿是重要差异,主张保留该属名和种名(
rupestes forresti),留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也有说我国松鼠科有“11属”,种数(29 1?)不变。
总的讲,这2属3种松鼠既可爱,又讨厌,必须两手对付,是需要防控的受保护者。一则因它们都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毛皮质优,肉可食,骨可药用,且侧纹岩松鼠的分类学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所以都需要给予保护,禁止擅杀滥捕。另则因它们习性与前述树栖性松鼠不同,栖息地比较靠近人类生活区,甚至会住田边、进民宅,加之食性杂,会为害农作物和果树,骚扰民居,花鼠更是多种病原体携帯者而暗藏杀机,所以又都需要防范和控制。其中岩松鼠与花鼠2个种分布广,生存状况评级尚属“无危”,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当然,作为法定保护动物,必须申请并取得狩猎证,依规定的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不可偷猎,不可过度杀灭。
地松鼠亚科另2属——旱獭属
marmota和黄鼠属
spermophilus共10种,系典型的地下穴居种类,是农、牧区大害鼠,不仅会严重危害农作物和草场,更是鼠疫等烈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和最主要的贮存宿主,既是植物保护也是疾病防控上十分紧要的监控对象,它们不在保护名录之列,故在本题目下不列述。至此,我国松鼠科的法定保护种类,包括国家与省重点保护及“三有”名录保护共8属19种,先后讲了6篇,已介绍完毕。